联系我们   Contact
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企业公告

沪东中华,保驾中华逐梦大洋

2015/5/7 8:36:25      点击:
u=2128243698,2286035348&fm=23&gp=0.jpg
 作者:王文佳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
海军亚丁湾护航编队舰艇之一–常州舰
海军亚丁湾护航编队舰艇之一–常州舰
参与搜救马航失联客机的井冈山舰
参与搜救马航失联客机的井冈山舰
第一艘具备舰艇夜间航行补给能力的综合补给舰–千岛湖舰
第一艘具备舰艇夜间航行补给能力的综合补给舰–千岛湖舰

  本报记者 王文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素有“导弹护卫舰摇篮”的美誉,马航搜救、亚丁湾护航、环太平洋(601099,股吧)军演,都能见到沪东中华的舰队身影。

  周二下午,记者首次在这里见到了这样一批中国船舶(600150,股吧)人–他们中有入行46年,见证海军成长的军工老法师,有明星舰的设计建造师,有和索马里海盗当面对峙的技工。他们每个人都是中国海军的一个个缩影。

  船坚炮利 步入全自动时代

  出生海军世家的吴海1968年就进了当时的沪东船厂。

  吴海记得,他刚进厂那会儿,厂里的船除了4艘从苏联买来的鱼雷艇、导弹艇,其他都是改装船,有原国民党海军留下的,也有二战中日本作战留下的,也有商船改装的。炮弹最好的就是从前苏联买来的1943年的“旧货”。主炮国家还造不出,都从前苏联的旧船上拆下来,“当时很穷,东海地区最好的炮弹就是3门带雷达的单管100mm舰炮和2门手摇的双管三七炮,其他都是凑数的手摇单管炮,甚至学校教学用的炮都被搬上了船。”吴海说,当时,谁都憋着一口气,要自食其力,要奋发图强,吃住几乎都在厂里。

  1975年,沪东船厂完成了一次跨越式发展:当年设计,当年制造,当年交船。“当时大部分的船航速都只能跑13节、14节,我们造的船可以开到27节。吨位也从原来的900吨提高到1400吨。过去,船舱的温度热起来经常会到三四十摄氏度,我们的新船上装了空调,让其他船羡慕不已。”但最让他骄傲的是船上添置了6门双管三七炮,还带火箭深弹。吴海甚至可以清楚地报出每门炮打靶的命中率。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炮弹逐步走入全自动时代。精准度和便捷度又上了一个台阶。314海战之后,海军迎来了又一波大发展。沪东中华建造了国内最先进的导弹护卫舰。

  据中国海军网介绍,最新型的导弹护卫舰可单独或协同海军其他兵力攻击敌水面舰艇、潜艇。具有较强的远程警戒和防空作战能力,是我国海军新一代主力作战舰艇,具有兼顾对海打击、防空、反潜功能,综合作战能力较强。

  前沿奋战 见证四十年成长

  吴海说,自己是一个海军成长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和过去相比,舰船的变化翻天覆地。“40年前,船上装备不成系统,都是手摇炮,在颠簸的海面上很难控制,基本上都是打到天上,现在全是自动装置,目标位置通过雷达精确抓取;40年前,主动力都是硬性连接,现在为了降噪全是弹性连接;40年前,走进船舱,噪声震耳欲聋,现在减震降噪已经做得很好了;40年前,还是两维作战,没有抗干扰的概念,现在已经是三维立体作战,抗干扰成为指挥作战的关键所在。”

  很多过去的技术吴海现在想来都觉得很幼稚,如今他们的船已经出口多个国家,打靶时的命中率都远远高于优秀标准。由他们创造的数项专利目前都保持着国内甚至世界领先。

  四十多年来,吴海一直扑在中国海军建设最前线,遇到过几十次炮弹不响的情况。就像拆弹部队一样,每次上前检查“哑炮”都是在玩命,但对于吴海来说,如今,这项工作已经稀松平常、见怪不怪了。4年前他照例已经退休,但当单位提出返聘,他立马应允,“做这事就是准备了要做一辈子。”

  全力护航 出征亚丁湾海峡

  2008年12月26日13时45分,海军首批护航编队解缆启航,驶向对中国海军而言略为陌生,却又危机四伏的海域–亚丁湾。800余名首批护航官兵面对从未有过的挑战,目光坚定,信心十足:誓死捍卫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绝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如今,五年半的时间过去,中国海军共派出17批护航编队。截至2014年1月1日,42艘舰艇13214人次执行了护航任务,为中外船舶护航5465艘次,接护11艘被海盗劫持船舶,解救遭海盗袭击船舶31次42艘。

  护航编队中,有近半数舰船都来自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常州舰、舟山舰、千岛湖舰等舰船多次参加护航。每次护航,沪东中华会派技师随舰出航,保障舰艇安全。杨华就先后两次去了亚丁湾,每次一去就是八个月,全程处于战斗状态,而且每一次都要面临生死考验。

  第一次参与护航是2009年7月。到达亚丁湾不久,舟山舰就收到远处菲律宾商船设备异常发出的求救信号,杨华立即准备前往援救。但风浪不小,小艇靠不上去,为了登船,杨华被送上直升机,悬浮在商船上方,腰上拴上一根保险带,就从几十米的高空上往下跳。他形容双腿落到甲板上的感觉,如同“死里逃生”。

  菲律宾商船上缺补给,每顿只有一茶盅的饭,每天只发半瓶矿泉水,水质发黄,难以入喉。饥渴难耐的杨华一刻未停,工作了整整三天三夜。问题终于解决的那一刻,他来不及庆祝就瘫倒在地。

  2012年,他第二次踏上赴亚丁湾的征程。这次更是经历了惊魂一夜–为了营救26个人质,他们在一个小岛的沙滩上和海盗对峙了一整夜。

  “他们有一两百号人,我们就12个人,相隔100多米。晚上,海盗的两个探照灯来回扫射,我们看不到他们,他们却把我们的一举一动摸得清楚。”杨华至今都觉得有些后怕,双方都端着枪,谁都没有动手,直到第二天一早,直升飞机来将他们接回常州舰上。

  去亚丁湾除了为舰船提供技术保障,杨华还承担了为舰船体检的任务,遇到的问题、可能造成不方便的地方他都会一一记录,在下一艘新舰艇建造中改进。

  全速前进 寻找失联客机

  今年3月9日凌晨,沪东中华技术主管张泉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是井冈山舰的舰长。“接到紧急任务,去泰国湾海域搜救马航失联客机,我们能全速前进吗?”“能!你放心。”张泉的回答干净有力,斩钉截铁。

  凌晨3时,井冈山舰搭载由14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医疗分队、由10名潜水员组成的水下搜救分队、由陆战队员组成的救援兵力和2架舰载直升机,从湛江紧急起航。经过连续50多个小时1000余海里的全速航行,3月11日上午9时20分,抵达客机失联疑似海区,比原定到达时间提前了半天。

  对自己造的舰船,张泉信心满满。“建造质量直接决定执行能力的好坏,建造过程中,怎么提升设备可靠性、船的战斗力,并让舰员更加舒适,是我们一直努力的目标。”但对于家人他却满含歉疚:“从事军船建造这一行是不顾家的,出去试航,至少一个月,平时也是早出晚归。”

  扬我国威 亮相环太军演

  今年7月9日,参加“环太平洋-2014”演习的中国海军导弹驱逐舰海口舰、导弹护卫舰岳阳舰、综合补给舰千岛湖舰驶离夏威夷珍珠港,向瓦胡岛预定海区航渡参加海上演习。这是我国首次参加了在美国举行的“环太平洋”多国海军军事演习,是我国海军与国外海军之间的交流机制日趋成熟的标志,也预示着我们离走向“深蓝”更近了一步。

  15时30分,由沪东中华所造的千岛湖舰紧随导弹护卫舰岳阳舰驶离珍珠港。这艘舰是我国海军第一艘具备舰艇夜间航行补给能力、拥有真正现代化构型的综合补给舰,拥有两座油水补给站和两座干货补给站,可同时为两艘以上舰船补给,具备较强的远海补给能力。

  根据演习计划安排,演习中,中方编队将与美国、法国、文莱、墨西哥的多艘舰艇组成175.1特混大队,担负海上封锁任务,并参加战术机动、警戒幕队形、营救、海上补给等多个科目演练。计划31日返回珍珠港。

  三省吾身 护航“逐梦”深蓝

  这次,沪东中华虽然没有派人同行,却在后方始终关注着军演实况。张泉说,每个船厂员工和船的联系都是千丝万缕的,看着自己制造的舰出现在电视画面中,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荣誉感和责任感。虽然一路走来也碰到了很多困难,但没有什么不能克服。“有这个体系在,有这么一批人在。我们现在可以自豪地说,随便什么新装备,你只要能设计出,我就能造出!”

  当然,他们并没有因此沾沾自喜,厂里经常搞内部竞赛、开反思大会。张泉说,“要在国际舞台上,有自己的发言权和决定权,就需要有新型、大型舰船提升海军整体战斗力”。目前,虽然我们国力不断提升,但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我国海军装备与世界海军强国相比存在薄弱环节,如信息化水平还有待提高、技术成熟度还不够、武器单元数量较少等。

  曾几何时,有人把各国海军以“水”分类,把能在领海作战的称为“黄水海军”,能在近海作战的称为“绿水海军”,能在远海执行任务的称为“蓝水海军”。走向“深蓝”,一直是中国海军的梦想;逐梦“深蓝”,一批批中国军舰满载友好使命访问各国,密密匝匝的航迹线穿越了千番风浪;逐梦“深蓝”,中国海军在大洋摆开演兵场,斗智斗勇,搅动了深海潮涌。

  逐梦“深蓝”,沪东中华人不敢懈怠。在中国,以沪东中华为代表的一批船舶人正用他们的努力为中国海军的强国梦保驾护航